您当前的位置:首 页 >> 信息正文 - “天使”铺就创业路——两个宁波老板和一个海归博士的故事
 
“天使”铺就创业路——两个宁波老板和一个海归博士的故事
发布日期:2012-6-15 阅读次数:4345 来源:宁波日报

     (本报记者 邓少华 朱宇 俞永均 通讯员 蔡志锋)俞根伟和叶伍元,两个土生土长的宁波人,分别经营着一家建筑装饰公司和一个服装企业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彦,一个安徽籍海归博士,在上海一家跨国公司做技术研发。

        素不相识的他们,带着一个共同的创业梦想走到了一起:俞根伟和叶伍元出资800万元,由张彦领军创办了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。

       这家诞生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夕的高科技企业,自主研发的光学薄膜屡破国外垄断,去年实现1.5亿元销售额,坐上国内头把交椅,进入全球行业前十强。

       “我们正进行新一轮融资,以扩大产能,今年产值有望达到3亿元。”昨天,激智科技董事长张彦翻开财务报表说,按投资测算,两位宁波老板目前回报可达8000万元,
增值了10倍。

       “宁波老板为海归博士拿出的800万元创业资本,就是欧美发达国家盛行的天使投资。”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说,这是资本和技术的完美联姻。

        一次迟到的见面

        俞根伟和叶伍元清晰地记得,与张博士第一次见面的情形。

        那是2006年6月1日凌晨,上海浦东一间小茶室,张博士趿着一双拖鞋,穿着一件T恤衫,随意地出现在他们面前。是俞根伟策划了这次见面。

        由于业务关系,俞根伟在安徽做一个建筑项目时,结识了一位当地同行。对方告诉俞根伟,他有个了不起的博士弟弟,新加坡留学归来,在上海外企工作,一直想自己创业。

        言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“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,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,我早就想尝试投资新兴产业,却苦于找不到门路。”在建筑装饰领域摸爬滚打了10多年的俞根
伟回忆道。

        俞根伟的好朋友叶伍元,当时也有同样的困惑:“我开羊毛衫厂已经有20来个年头了,这几年的发展好似碰到了天花板,难以有大的突破。”

       “什么时候抽空去会会张博士?”两人一拍即合。

        5月31日下午3时多,俞根伟和叶伍元从北京出差回来,途经上海,约张博士一起喝茶。

        但是,原定晚上7时的见面,因为张博士从美国飞上海的航班延误,到了次日凌晨才如愿。

        看上去,这更像是一次漫无目的的闲聊。对于技术一窍不通的俞根伟和叶伍元,对张博士的成长经历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
        张彦,1972年出生,安徽六安人,家境贫寒,天资聪慧,靠课余打工完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学业,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。2003年,张彦回国
进入上海一家全球500强外企,负责亚太区光学与特种薄膜试验室。

        经过这次面对面的了解,俞根伟和叶伍元暗下决心,要“投资”这个年轻人,“别人投资看项目,我们更看重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 与两位宁波老板的深谋远虑相比,当时的张彦却单纯得多,“他们说准备出一笔钱帮我创业,我觉得不太可能,因为我除了懂技术,其他一无所有。”

        一段艰辛的历程

        这次见面后不久,张彦接到了两位宁波老板的盛情邀请,请他来宁波看看。宁波之行,彻底改变了张彦的人生——俞根伟和叶伍元决定投入800万元,帮助他实现液晶显示
薄膜产业化。

        2007年3月,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宁波国家高新区注册成立。张彦毅然放弃了外企丰厚的年薪,约上几位以前的同事和留学期间的同学,开始在陌生的城市创
业。

        更让张彦意想不到的是,他虽然没出一分钱,但两位宁波老板把这家新生的高科技企业全权交给他经营,“从研发、生产到销售,全部由我拍板。”

        他们的目标,是TFT液晶显示薄膜。这种不到1毫米厚的光学膜,张彦已经魂牵梦系了很多年。虽然电脑、电视、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屏幕中都要用到它,但这是中国人从未
进入的尖端领域,国内生产厂商全部依赖进口。

        一条进口光学薄膜生产线,需要2000万元,砸锅卖铁都买不起!于是,张彦他们自己研发设计,自己动手组装。

        这是一条艰难的创业之路,张彦和他的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才跌跌撞撞地过来。2008年,激智科技研发出第一条光学生产线,新配方也获得成功,一举打破了国外对光学
扩散膜的技术垄断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

        一场资本的接力

        激智科技光学扩散膜产品的问世,是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,但是离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。因为这条自主研发的生产线良品率仅有60%,还不能真正推向市场。

        开弓没有回头箭,张彦决定重新设计一条生产线。此时的张彦,眼中只有技术攻关,他根本没有意识到800万元投资已经“烧”完了。

        “那段时间,每天投入到研发和实验的费用都在两三万元,幸亏我们是‘甩手掌柜’,眼不见心不烦,否则管账的笔会签不下去。”俞根伟和叶伍元说,尽管这样,要不要追
加投资还是让他们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 就在这胜利在望的关键一刻,慧眼识珠的创投机构接过了资本“第二棒”。2008年8月,来自美国的“挚信资本”向激智科技注入了1000万美金风险投资。

        渡过了资金的激流险滩,激智科技破浪前行。次年3月,公司第二条生产线成功投用,当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。在2008年度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25人名
单中,张彦成功上榜,成为宁波入选首批国家“千人计划”第一人。

        此后,激智科技以每年超过200%的速度发展,目前已占据国内光学扩散膜市场5%的份额。

        今年,激智科技又获得宁波国家高新区的鼎力支持,新上马10条光学薄膜生产线,将年增3500万平方米产能。

        看到激智科技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,俞根伟和叶伍元感慨万千: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,投资高科技产业虽然烧钱厉害,风险很大,但却是一条“金光大道”。

        “都说天使投资人是创业者的3F(Family家人、Friend朋友、Fool傻瓜),你们是‘Fools’,也是最高明的投资者。”张彦喜欢这样调侃他的两位
天使投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 资本的第三棒、第四棒接踵而至。最近一个月,国内七八家顶尖创投机构向激智科技伸出了橄榄枝,相继派出项目组考察企业,愿携手张彦共赴光学薄膜“盛宴”。

         “未来三年,我们将把国内光学薄膜市场份额提升至20%,并计划两年内上市。”张彦说,“宁波的‘天使’圆了我的创业梦,改变了我的人生。”

        小贴士

        天使投资(Angel Investment)最早起源于美国硅谷,它属于风险投资的一种,也是企业家的第一批投资人,是指富有的个人出资协助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的
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,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。有数据显示,美国拥有超过40万天使投资人,目前天使投资已成为该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。
 

 
上一篇: 已经是第一篇!
下一篇: 孵化器探索“孵化+创投” 模式 痛并快乐着
 
网站地图 | 版权声明 | 常见问题 | 联系我们 | 网站管理
版权所有: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园 未经许可·严禁复制
备案序号:浙ICP备05066883号
地址:中国宁波北仑明州西路477号 电话:(0574)86783586 技术支持:龙腾科技